关于基洛级潜艇的话题,我之前曾经写过文章并做过相关视频。那么,为什么现在我又要重新提起这个话题呢?原因主要有两个。首先,之前的视频侧重于技术细节,缺少从宏观角度的讨论;其次,在过去半年里上上通,我又收集到了一些更为权威和可靠的新资料。而且,2022年12月标志着基洛级潜艇来到中国的整整28周年,借此机会,我决定做几期新的视频,从军贸谈判的角度,梳理一下之前未涉及的细节。
废话不多说,让我们把目光投回28年前的芬兰,回到那段历史。
1994年12月24日,那是一个阴沉的冬日。芬兰汉科港的码头上,寒风如刀割般刺骨。远处,一艘黑色的潜艇静静地躺在挪威半潜船“海燕号”宽阔甲板上,安稳地倚靠在60个坞墩的支撑下。就在不远的地方,几名身着厚重风衣的中国人员在寒风中,目不转睛地守护着这艘潜艇。
这条看似“温顺”的黑色潜艇,实际上是全球最先进的水下杀手之一:俄罗斯的877型常规动力潜艇,北约代号“基洛”。不久后,它将开始长达数周的航程,背负着这艘潜艇,驶向中国。这是中俄两国之间一次重大军事技术合作:俄罗斯同中国签订了一份价值约五亿美元的合同,将向中国提供4艘基洛级潜艇。如今,距离首艘877型潜艇交付中国,已经整整过去了28年。
展开剩余79%提到中俄军事技术合作,我们很难不回顾到上世纪50年代的蜜月期。那时两国的关系密切到,无法用“合作”来形容,准确的说,应该是苏联向中国单方面提供援助与技术转让。虽然这些装备和技术转让的背后,几乎所有的费用我们都支付了,但这仍然无法算作“军贸”交易。比如,中国在长春建设一汽时,向苏联支付了315万卢布的设计费用;在山西的海军长波电台建设中,也与苏联签署了经贸合同,支付了相应费用。然而,很多援助还是无偿的。例如,三百多架米格-15战机就是斯大林无偿援助的。
更重要的是,当时的技术援助大多是无偿的。那个时期,中国和苏联几乎没有知识产权和专利的概念,因此很多技术转让的费用也没有硬性规定,尤其是在军事领域。对于新中国海军来说,这些无偿的技术援助无疑是宝贵的财富。海军从零开始上上通,所有的舰艇装备几乎都是苏联的产物,潜艇部队的建设也是在苏联的技术和人员支持下逐渐建立起来的。
然而,进入60年代初期,随着中苏关系的急剧恶化,两国断绝了所有的外交和军事联系,并且爆发了武装冲突,这一停就是长达30年的冷战状态。直到80年代末期,两国关系才开始有所缓和,第二次军事技术合作开始逐步恢复。
第二次合作的起点始于1990年6月。当时,中国军方高级代表团由刘华清率领访问了莫斯科,签署了一份《合作纪要》。尽管苏联解体后,两国的军事合作一度陷入停滞,但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表态,俄罗斯将继承苏联的义务,继续对中国提供军品。1993年,中俄签订了一项新的军贸协议,标志着两国军贸合作正式进入新的阶段。
为了协调军事技术合作,双方成立了“混合委员会”,由外交、财政、军事工业等领域的高级官员组成。这个委员会的任务是定期举行会议,规划和确定军贸合作的方向。例如,哪些武器可以出售,哪些暂时无法出售。说白了,它的作用就是决定哪些武器符合两国合作的条件和需求。
从中方的角度来看,当时中国希望采购的装备种类繁多,但俄方能够出售的装备数量有限。据可靠消息来源,当时中国的“购物车”里加入了数十种装备,但最终成功交易的却不到三成。像苏-27战斗机和基洛级潜艇这样的重大装备,都是通过中俄混合委员会的讨论和协商确定的。
在“专项领导小组”层面,刘华清担任了首任组长,副组长是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。这个小组的重要性不可小觑,它负责整个军贸框架的设计和规划,而执行层面的具体操作则交由总参装备部的“专项办公室”。通过这个专门的机构上上通,双方可以高效地推动军事装备的引进与技术合作。
比如1992年底,海军接到任务,派团前往俄罗斯考察海军装备。很快,一个由海军副司令员张序三带领的考察团抵达俄罗斯,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考察了877型潜艇、猎豹级轻型护卫舰以及一些鱼雷、水雷和导弹等装备。回国后,海军根据实际需求,向“专项领导小组”请示,提出优先引进基洛级潜艇。
实际上,在出发前,海军已经将877型潜艇列为重点考察目标。毕竟,这款潜艇的出口型已经出售给多个国家,全球的军事圈对它的性能早有了解。然而,在俄罗斯考察期间,考察团成员发现,俄罗斯军方还拥有一款比877型更为先进的潜艇——636型。636型潜艇的性能远超877型,但当时的俄罗斯正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,军事工厂的运转几乎陷入停滞,厂区内到处是荒草和废弃的车间。
不过,尽管面临如此困境,俄罗斯依然拥有庞大的军事科技遗产。在长期的科技投入和工程师的辛勤努力下,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军工产业,并渴望通过军贸出口,解决国内的经济危机。因此,最终俄罗斯决定出售两艘636型潜艇给中国,成为首个向中国出售此型潜艇的国家。
这一交易并非一帆风顺。俄罗斯起初对出售636型潜艇表示犹豫,毕竟这是自用型号,俄罗斯海军急需这些潜艇。然而,在中俄两国达成了政治互信的基础上,俄罗斯最终同意了交易。这不仅是一次装备出售,更是在两国合作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。
这次交易,标志着中国海军首次获得636型潜艇,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早一步。可以说,基洛级潜艇的引进,充分展示了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。
接下来,我们将聚焦于另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军贸项目——鱼雷的引进。下期视频将详细讲述关于鱼雷的谈判故事,敬请期待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金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